“范蠡”的“蠡”不读lí,正确读音是什么?又是什么意思呢?

“范蠡”的“蠡”不读lí,正确读音是什么?又是什么意思呢?

范蠡,春秋时期越国大夫,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,成就霸业。功成之后,他转战商界,成为古代最著名的商人之一,被后世尊为“商圣”。但许多人在提到“范蠡”时会不自觉地将“蠡”误读为“lí”,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 lǐ(音同里)。

蠡,读作lí 或 lǐ,是一个会意字。从彖,“彖”本义指猪嘴上吻部大于下吻部,并能半包住下吻部。引申为“包边”。从双虫,指很多木头蛀虫,如白蚁之类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蠡,虫啮木中也。” 所以蠡的本义是虫蛀木,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。

蠡,读作lí时,指的是瓠瓢,用葫芦做的瓢 。如:瓠蠡(用葫芦制成的盛器)、蠡勺(一瓢勺)、持蠡(用瓢测量海水,形容见识浅薄)。

蠡,读作 lǐ时,指的是虫蛀木,引申为器物经久磨损要断的样子。也指人名、地名。如范蠡(春秋时期越国大夫),蠡县(河北省),蠡湖(江苏无锡)。

所以“范蠡”的正确读音是fàn lǐ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谋略家、经济学家。他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,兴越灭吴,一雪会稽之耻,成就霸业,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、兵家奇才。

范蠡深知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的道理,所以在功成之后选择了急流勇退,转去经商。他三次经商成巨富,又三散家财救济贫民。他因淡泊名利、乐善好施的商人形象,以及巨大的经商思想理论的影响力,被后世尊为经营之神、商家鼻祖,还被中国民间恭奉为“文财神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更多创意作品